中国疗养医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医学人文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究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德的缺失使得医学从业者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倍显艰巨,在校医学生既要掌握专业技术与知识,也应具备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注重医学生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人文情怀的培养。目前,医学生人文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历史与哲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交叉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综合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也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强化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1],大学语文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文学知识、语文素养、美感品质的提升,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对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既有公共基础课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要求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具体结合,在课程的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一、明确医学生人文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定位

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2],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大学语文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应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对生命的关爱及对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关注,在课程教学中片面地突显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或是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纯粹的文学专业课,都是不恰当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人文课程互补渗透,应既注重“语”的感染,又注重“情”的熏陶。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培育、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水平的进步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要求的体现。针对医学职业素养,医学院校要求医学生能够完成严格的病案书写,要求医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医患沟通问题,这都需要基本的读写能力的培养。但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为了要适应这些要求而仅仅止步于对医学生进行工具性训练。语文教学在体现工具性、表现审美的同时,还表现着道德、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等诸多内容[3]。大学语文课程精选古今中外典范文章为载体,体现各体文章的表现方法和写作风格,同时也体现高尚的理想情操、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对学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文学文本、文化文本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提升文学知识素养、提升母语驾驭的水平,同时通过人文的濡染,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获得内心的升华。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应 “适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发展日益渗透的趋势,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4]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语文不能仅仅停留于实施素质与能力教育,针对审美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医学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既要包含系统化的知识阐述,树立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作品,了解其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又要掌握基本语法规范,提高基本书面和口头表达的水平,满足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同时,大学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医学生的生命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的责任,在课程学习中要尽可能地形成对诊疗过程中生命、伦理、道德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的意识。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更加需要与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情感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相结合,这是由医学院校的专业特征限定的,只有在真正把握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建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特色课堂。

二、建设人文素养和医学伦理精神融合的师资队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5]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承担了更加复杂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在更宽泛的领域内有所提升。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多元化的,既应涵盖语言文学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应体现出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伦理精神的融合。语文课程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学科理论,对文字、文学、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基本需求,也是实现人文与医学学科融合的需要;医学伦理精神是医学人文素养的魅力,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活动,以上知识模块的结合开阔了医学人文教育的视野,只有教师具有宽广的视野,才能有效开展课程教学,使医学人文素养转化成为可能。大学语文在很多医学院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大学语文选修课为24学时,1.5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资队伍的边缘化和资源的匮乏,尤其是科研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蚌埠医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探索和改革,学校重视教师学科融合的培养,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必须完成岗前培训课程,同时要求非医学专业新进教师在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期间必须完成两门医学通识类课程学习,建立并完善学术骨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提高人才层次,在科研申报、继续教育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等,加强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的相互沟通和学习,通过交流形成有效的师资融合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学达成培养目标的坚实基础。